自蔺州寨入向堡

伐棘锄茅径始开,客衣轻露洒珠来。
云中细入仙人境,天际遥看白帝台。
树果垂垂秋色老,山猿攘攘暮声哀。
行穷浮世难行路,故国沧洲未得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蔺州寨入向堡》是明代诗人薛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索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首联:“伐棘锄茅径始开,客衣轻露洒珠来。”此句描绘出一幅初秋时节,山间小径被新割的荆棘和未除的茅草覆盖的景象。行人穿着湿漉漉的外衣,衣服上的水珠在阳光照射下闪烁。
  • 颔联:“云中细入仙人境,天际遥看白帝台。”这里,“仙人境”暗示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而“白帝台”则可能是指某个古代帝王的陵墓或建筑。
  • 颈联:“树果垂垂秋色老,山猿攘攘暮声哀。”描述的是秋天树上的果实已经成熟,颜色由绿变黄,给人一种深深的秋天感。而远处山林中,猿猴的叫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中,营造出一种孤寂和凄凉的氛围。
  • 尾联:“行穷浮世难行路,故国沧洲未得回。”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认为世间纷扰复杂,难以长久行走,心中怀念着故乡的宁静。
  1. 诗歌主题分析
  • 自然与人生的哲思:《自蔺州寨入向堡》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隐逸情怀:诗中“仙人境”和“白帝台”等意象,透露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
  •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诗中的“白云飞处望青天”,暗含古人对天地、历史的遐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反思。
  • 哲理性思考:通过对比“树果”的衰败与“山猿”的哀鸣,诗人可能在探讨生命的无常和世界的变幻。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歌营造了一种空灵、超脱的艺术境界,使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 用典丰富:诗中大量使用古典文学中的典故和形象,如“白帝台”、“仙人境”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厚度和审美价值。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自蔺州寨入向堡》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的诗作,更深层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考,也给今天的读者以丰富的启示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