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就骚人会,欣投释子家。
林风鸣贝叶,径露湿金沙。
宴坐依双树,清斋服九华。
晚来归客倦,欲借白牛车。
九日游兴隆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游兴隆寺》是明代诗人薛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游览兴隆寺时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不仅是对兴隆寺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赞美,更体现了诗人在宗教场所中的心境变化与精神追求。
从诗歌本身来看,“厌就骚人会,欣投释子家”开篇便表明了诗人的心境转变:原本可能只是参加文人骚客的集会,但最终被佛教的宁静与庄严所吸引,愿意投身于释子的清修中。这种转变不仅说明了诗人对佛学的理解与接纳,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详细描述了他在兴隆寺内的所见所感。例如,“林风鸣贝叶,径露湿金沙”描绘了寺庙内树木摇曳、贝叶飘动的景象,以及湿润的小径上沙粒的清晰可见;“宴坐依双树”则表达了诗人在古树之下静坐冥想的情景;“清斋服九华”则展示了他在寺中进行的素食修行,体现了一种简约而清净的生活方式;最后,“晚来归客倦,欲借白牛车”,则透露出诗人因为一天的游览而感到疲惫,想要借助牛车返家休息。
从文化和宗教背景上看,兴隆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寺院之一,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深度不言而喻。薛蕙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其自然美景的赞颂,更是对其宗教精神和生活哲学的表达。通过对兴隆寺的描绘,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九日游兴隆寺》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薛蕙在兴隆寺内的所见所感,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虔诚信仰,也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这首诗不仅是对兴隆寺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