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公祠

岘首羊公祠,周围带草莽。
重是古名卿,舍舟聊一上。
雪消江路滑,气暖神扉敞。
扪碑涩藓痕,搴帷缀蛛网。
字隐不可读,风流犹在想。
想当公昔年,跨马此登赏。
顾彼山常存,身灭足怅怏。
宁知千载馀,公名蔽天壤。
遂使山增辉,过者悉瞻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羊公祠》是一首由明代文学家薛瑄创作的诗,表达了对先贤的缅怀之情以及对其精神的敬仰。下面将详细介绍《羊公祠》:

  1. 作者简介:薛瑄(1392-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河津人,是一位杰出的明代文学家,以诗歌见长。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上,还在散文和赋方面有所建树。薛瑄曾因忤中官王振而下鞭,谥文清,学宗程朱,主张理在气中,修正朱子理在气先一说。

  2. 原文节选:《羊公祠》这首诗通过对岘首羊公祠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及其遗迹的深刻感慨。诗中的“山姿列云端,江声拂天籁”描绘了襄阳山水之美。

  3. 诗歌内容:诗歌开头描述了羊公祠周围环境的美丽与古朴,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古人功绩的怀念。接着,诗人通过对比现在的景象与古代的辉煌,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不可磨灭的记忆。

  4. 诗歌主题:全诗贯穿着“为官留惠于民”的主题,赞扬了羊祜在襄州的治理功绩以及他留给后人的深远影响。同时,诗歌也反映了人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先人智慧的传承。

  5. 文化意义:《羊公祠》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桥梁,连接了过去和现在,传递了一种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6. 社会背景:在当代社会,重提这样的经典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启迪,提醒人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忘历史和文化的根源。

薛瑄的《羊公祠》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古代英雄的赞颂,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次回顾和致敬。通过学习和传承这样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同时也能激励人们珍惜并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