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宿杂咏十首·其五》是明代薛瑄创作的一首杂诗。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的深刻思考。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 作者简介
- 薛瑄:明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字德温,号敬轩,因在学术上的成就而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他的诗文创作多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诗歌原文
- 法从追陪二十年,寸心期不愧先贤。士师自是庭坚职,尚忆虞廷咏敕天。:诗人回忆了自己追随师友多年,始终以先贤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自诩为司法官员,坚守职责,并怀念虞舜时代对法律的赞颂。
- 主题思想
- 反映社会现实: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贤明的法律制定者与当下的现实,反映了社会对有才能人的忽视和歧视。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 强调道德修养:诗中“士师自是庭坚职”一句,突出了作为司法官的责任与担当,暗示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这也体现了作者自身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 倡导理想主义:通过表达对古代贤能之士的敬仰,诗人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仍应保持理想主义情怀,坚持自我道德标准,不被世俗所动摇。这种理想主义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个人信仰的坚定信念。
- 艺术特色
- 象征手法:诗歌运用了多个象征性的元素,如携带章甫的形象(象征着古代贤者的权威与尊严),以及“昔我资章甫”等典故,寓意深远,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
- 语言简练: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精炼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范特点。
-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因其艺术成就而受到赞誉,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展示了诗人对于传统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斋宿杂咏十首·其五》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本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散文集。它不仅折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普遍心态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人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