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阳秋日

雄城百雉控蛮荒,山翠高低护女墙。
万里梯航通六诏,五溪烟水下三湘。
边氓久已渐华俗,远客频应望帝乡。
地气于今同北土,早秋时节雨生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辰阳秋日》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薛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地理环境及季节变化的感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作:

  1. 作者背景: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他不仅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还是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他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其影响力深远,不仅在山西,河南和关陇一带都有众多追随者,并且其学说还传至明中期,形成了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与阳明心学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2. 诗歌内容:《辰阳秋日》通过简练的诗句描绘了秋季时节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感慨。诗中的”地气于今同北土”表达了作者观察到的季节变换,即秋天到来时,气候变得凉爽。而”早秋时节雨生凉”进一步描绘了初秋时节特有的气候特征,即早晚温差大,雨水增多,给人带来凉意。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感受。

  3.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七言绝句,《辰阳秋日》体现了唐代以后诗歌发展的趋势,即追求精炼、含蓄和富有哲理的表达。薛瑄通过简洁的语言,将深刻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融入其中,使得这首小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同时,它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和重视,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审美情趣。

《辰阳秋日》作为薛瑄的一部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更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生活、社会和宇宙间深刻哲理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