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兀立大江隈,夏日登临亦壮哉。
圌岛云移山势合,海门潮涌雪花开。
尊前赋草堆鹦鹉,水上军声起蛰雷。
杯酒尚寻秋夜约,扁舟明月重徘徊。
同钱绅登黄山阅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穆炜的《同钱绅登黄山阅武》是一首明代诗歌。该诗作于穆炜的嘉靖年间,具体时间为隆庆三年(1569年),反映了作者在夏日登山时的豪情壮志和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古诗:
作者简介:穆炜(1537年—?),字德辉,江西南昌府新建人,军籍,南昌府学附学生,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乡试第十二名,隆庆二年(1568年)会试第一百十七名,殿试第三甲第八十九名进士,后历任麻城知县、刑部主事、常州知府等职。
创作背景:穆炜在隆庆三年(1569年)“临境会勘”黄安县疆界时,与时任黄州府同知的钱绅一同登上黄山,共同游览并阅读兵法书籍,此即成为《同钱绅登黄山阅武》的创作背景。
作品原文:黄山兀立大江隈,夏日登临亦壮哉。圌岛云移山势合,海门潮涌雪花开。尊前赋草堆鹦鹉,水上军声起蛰雷。杯酒尚寻秋夜约,扁舟明月重徘徊。
艺术特色分析:《同钱绅登黄山阅武》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明代诗人在自然景观中寻找心灵寄托的独特体验。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如“圌岛云移山势合”、“海门潮涌雪花开”,不仅描绘了黄山的雄伟壮观,还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此外,通过对军事元素的描述,穆炜展示了自己对于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和思考,反映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意识。
文化影响:作为明朝文人的代表作之一,《同钱绅登黄山阅武》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还反映了他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穆炜的《同钱绅登黄山阅武》不仅是一篇描写黄山美景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也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