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三台山

仙台近西郭,香雾涌珠林。
翠竹风长软,碧桃春自深。
中天龙虎会,永夜斗星临。
珍重王乔宴,丹筵色色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三台山》是明代诗人卢宁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沉思。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明代诗歌的艺术风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涵和历史背景。

《登三台山》作为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背景与诗人卢宁的身份紧密相关。卢宁(约公元一五五六年前后在世),字献甫,号冠岩,南海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任登州府知府。卢宁在仕途中受业于香山黄佐,接受了王守仁、湛若水等儒家思想的熏陶,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艺术角度来看,《登三台山》以其精湛的语言运用和深邃的意境表达而著称。诗中的“仙台近西郭,香雾涌珠林”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又宁静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此外,“中天龙虎会,永夜斗星临”等诗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登三台山》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诗作。在诗中,卢宁通过对凤凰台、凤凰楼等古代建筑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故土的眷恋。例如,“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一句中的“阊阖”和“凤凰”,不仅指代了具体的建筑,也暗含了唐代长安城的繁荣与衰落。这种通过具体景物反映历史变迁的方式,使得《登三台山》具有了很高的史料价值。

《登三台山》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化、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