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待月饮城上次韦庵韵

高城隐隐月胧胧,此夕秋光正及中。
双寺晓钟还入市,三湖新涨欲连空。
歌传内侍怜苏老,兴发南楼忆庾公。
愁病强挑壶矢战,敢将全胜论成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待月饮城上次韦庵韵》是明代诗人鲁铎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鲁铎,明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 鲁铎的诗作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激昂的,也有细腻婉约的。他的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性的光辉。
  1. 原文节选
    高城隐隐月胧胧,此夕秋光正及中。
    双寺晓钟还入市,三湖新涨欲连空。
    歌传内侍怜苏老,兴发南楼忆庾公。
    愁病强挑壶矢战,敢将全胜论成功。
  2. 作品鉴赏
  • 首联“高城隐隐月胧胧,此夕秋光正及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夜景象,通过“高城隐隐”和“月胧胧”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同时,“此夕秋光正及中”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颔联“双寺晓钟还入市,三湖新涨欲连空。”进一步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热闹场景。“双寺晓钟”意味着寺庙里的钟声在清晨时分响起,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而“三湖新涨欲连空”则描绘了湖水在中秋之夜上涨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 颈联“歌传内侍怜苏老,兴发南楼忆庾公。”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歌传内侍”可能是指宫廷中的歌女或乐师,她们为皇帝或贵族们演唱歌曲;而“苏老”和“庾公”则是古代文人雅号,分别指苏轼(苏东坡)和庾信,两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诗人在这里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 尾联“愁病强挑壶矢战,敢将全胜论成功。”则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愁病”指的是诗人因病而产生的忧愁和不适;“强挑”则表示诗人虽然身体虚弱但仍努力坚持;“壶矢战”可能是指饮酒作诗的比喻,意指诗人在困境中寻找乐趣、寄托情感;“敢将全胜论成功”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决心。
  1. 背景分析
  • 《中秋待月饮城上次韦庵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中秋节有关。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人们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享受团圆和欢乐的时光。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的喜爱以及与亲人朋友共度佳节的愉悦之情。
  • 此外,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在明朝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影响,但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鲁铎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1. 艺术特色
  • 《中秋待月饮城上次韦庵韵》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联八句,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这种形式不仅符合传统诗歌的审美要求,也有助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 在内容上,这首诗以中秋节为背景,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象,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诗人用细腻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 在修辞上,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例如,“高城隐隐月胧胧”中的拟人手法,将高城赋予了人的形象;“此夕秋光正及中”中的比喻手法,将秋天的光线比喻为中秋的月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

《中秋待月饮城上次韦庵韵》这首明代诗人鲁铎的诗歌不仅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是一次深度的思想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