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卿第赏梨花

梨花盈盈雪一树,照日不消半含露。
香气氤氲百和馀,隔墙暗逐东风度。
桃夭杏艳多名园,春深狼藉空愁烦。
醒心忽到池塘路,疑是江梅初返魂。
休将一枝看带雨,长门掩泣谁为主。
莫待溶溶月满庭,素娥心事尤孤苦。
快哉君家今日晴,酿泉之酒花边倾。
更饶齿颊有张谷,梦回犹足消馀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曹亚卿第赏梨花”是明代诗人潘希曾创作的《竹涧集》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文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代:这首诗作于明朝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 作者生平:潘希曾,字元瑞,号竹涧,是明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
  1. 诗歌原文
  • 首句:“梨花盈盈雪一树,照日不消半含露。”这句诗以梨花为题,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梨花洁白如雪、枝繁叶茂的景象,同时“不消半含露”表达了春天的气息与梨花相互融合,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 次句:“香气氤氲百和余,隔墙暗逐东风度。”此句描述了梨花散发出的香气弥漫整个花园,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同时暗示了春风的悄然到来。
  • 尾句:“桃夭杏艳多名园,春深狼藉空愁烦。”这句诗通过对比梨花的宁静与桃花、杏花的艳丽,表达了春天中万物竞相生长的热闹景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繁华背后可能带来的空虚和烦恼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曹亚卿第赏梨花》中,“梨花”“春风”“桃花”“杏花”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 语言风格:潘希曾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1. 文化意义
  • 审美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体现了诗人对美的独到见解和追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影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潘希曾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曹亚卿第赏梨花》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潘希曾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