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晚眺

问津到扬子,眼界亦奇哉。
海月潮推上,江天浪拍开。
山浮两螺髻,舟泛一虾杯。
十载频南北,闲吟有此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扬子江晚眺》是明代诗人潘希曾创作的一首描写扬子江景色的诗歌。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内容:

  1. 作者简介: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后因直言进谏遭刘瑾排斥,最终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并筑长堤四十多里。嘉靖十一年(1532年)五月病逝于官,享年五十七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的起伏,但始终坚持正义与真理。

  2. 诗歌原文:问津到扬子,眼界亦奇哉。海月潮推上,江天浪拍开。山浮两螺髻,舟泛一虾杯。十载频南北,閒吟有此回。

  3. 诗句解析

  • 问津到扬子:这句表明诗人抵达或靠近了扬子江边,这里的“扬子”指的是长江,而江水在此处显得特别壮观。

  • 眼界亦奇哉: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壮景时的感受,视野开阔,心胸也随之开阔。

  • 海月潮推上,江天浪拍开:描绘了扬子江面上的壮丽景象,海浪拍打着岸边,仿佛要将天际和大海一同推向远方。

  • 山浮两螺髻:形象地描述了扬子江两岸连绵的山峰,如同两个螺壳般起伏。

  • 舟泛一虾杯: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扬子江中船只的大小和形态,宛如一只巨大的虾杯。

  • 十载频南北:反映了诗人长期漂泊的生活经历,频繁南北奔走。

  • 閒吟有此回: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吟诗作赋是一种难得的休闲活动,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扬子江晚眺》不仅是潘希曾对自然景观的一次生动描绘,更是他个人生命历程的写照。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他在动荡政局中的坚持与执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