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道中辞春 其三

野水荒郊屡问津,浮云孤寄一闲身。
可怜阳谷城西柳,不是青青帝里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阳谷道中辞春 其三》是明代诗人刘宗周所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刘宗周(1578年—1647年),字伯绳,号念台,晚号石翁,浙江绍兴人,明朝著名思想家、学者。他一生著作丰富,尤其在儒家学说的研究和传播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蕺山先生”。
  • 文学成就:刘宗周的诗歌风格朴实无华,语言凝练,善于表达深沉的情感和哲理,在明清之际的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1. 诗词原文
    野水荒郊屡问津,浮云孤寄一閒身。
    可怜阳谷城西柳,不是青青帝里春。

  2. 诗词解释

  • 野水荒郊屡问津: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画面,意指在荒野中寻找过河之水,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迷茫。
  • 浮云孤寄一閒身:此句以浮云自比,暗示诗人在飘渺不定的人生旅途中,虽身在世间却如同飘浮不定的云彩,无所依托,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 可怜阳谷城西柳:此处用“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同情与惋惜,同时通过对比“阳谷城西柳”和“青青帝里春”,暗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 不是青青帝里春: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感慨,指出尽管身处帝都繁华之地,但周围的景象却无法与家乡的自然景色相比,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失落。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写于明朝末年,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宗周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 个人经历:据资料显示,刘宗周曾在朝廷任职,但由于直言进谏而被罢官。这一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信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取:诗中的“野水荒郊”、“浮云孤寄”等词语,运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哲理色彩和深沉的人文情怀。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坚持。

《阳谷道中辞春 其三》不仅是一首充满深意的古典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