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之出矣,蝉鬓枯可燎。
思君如流萤,持明徒自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自君之出矣,蝉鬓枯可燎。
思君如流萤,持明徒自照。
“自君之出矣,蝉鬓枯可燎。思君如流萤,持明徒自照。”出自唐代诗人刘琏的《自君之出矣八首其六》。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琏是元末明初人,字孟藻,浙江青田 (今属文成)人,刘基之长子,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三十二岁。刘琏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洪武十年(1377),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举人;后官至太常寺博士。他一生仕途平顺,有文行,且多有著述。
《自君之出矣八首其六》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中运用了月亮的比喻来表达含蓄、婉转的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写妻子在家的孤单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后一句则用流萤来喻指自己的孤独寂寞,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丈夫深深的牵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刘琏的《自君之出矣八首其六》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更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与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