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冲山 其三

大壑响松风,飞泉挂玉虹。
岭猿啼接树,滩石正排空。
隐见蛟龙斗,奔腾雾雨蒙。
白沙漫浩浩,斤竹古河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东冲山 其三》是宋朝的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介绍
  • 陈与义,宋代著名诗人,字去非,号简斋。他出生于河南洛阳,因曾担任太学博士而知名于时。陈与义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尤以诗名世,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 诗作原文及译文
  • 原文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 译文
    山中客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不习惯耕作,而是坐在窗边欣赏着窗外的天气变化。远处的前江和后岭之间弥漫着云气,而无数的山谷和林木则传来阵阵雨声。海面上的竹子随着波浪起伏,时而低沉时而高昂,而风吹过山角时又带来了光明。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寥寥数笔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拟人化等手法,使得景物更加鲜活、形象。
  • 象征意义:诗中的“前江后岭”和“万壑千林”,不仅仅是实景的描述,它们也象征着广阔的天地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摹,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1. 文化背景
  • 宋代文学:宋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黄金时期,文人墨客们的作品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陈与义的诗歌便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山水诗派:宋代山水诗派强调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许多诗人都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陈与义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之一。
  1. 现代价值
  • 生态保护意识:通过欣赏自然景观,人们可以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 精神寄托:诗歌中的自然美景不仅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也是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寻找慰藉和灵感的来源。
  • 审美体验: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提升,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东冲山 其三》不仅展示了陈与义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小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