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留题

石洞秋风一笑归,水萦山合两相持。
人言曲曲秋偏好,我爱峰峰雨更奇。
铁笛不吹空有月,幔亭同宴又何时。
天荒地老无穷意,未许青松白鹤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武夷留题》是一首明代诗人刘公孙的古诗,该作品通过描绘武夷山的秋景和作者的个人感受,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的融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刘公孙,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的作品在后世广为传颂,被视为明朝诗歌的代表之一。
  2. 原文节选:《武夷留题·石洞秋风一笑归》,全文如下:“石洞秋风一笑归,水萦山合两相持。人言曲曲秋偏好,我爱峰峰雨更奇。铁笛不吹空有月,幔亭同宴又何时。”
  3. 主题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武夷山秋天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的“石洞秋风”,象征着大自然的宁静和深远,而“水萦山合”则表达了山与水的和谐共存,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诗中的“我爱峰峰雨更奇”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热爱和赞美。
  4. 艺术手法:刘公孙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人言曲曲秋偏好,我爱峰峰雨更奇”中的对比,不仅突出了秋天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作者对不同景象的偏爱。整体上,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明朝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5. 历史背景:明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发展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刘公孙这样的文人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观,并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融入诗歌创作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代中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往往注重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美景的结合,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武夷留题》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明朝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诗句,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