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秋兴三首 其二

江湖霄汉不相闻,独拊龙泉看斗文。
燕雀岂知鸿鹄志,凤麟终遁羽毛群。
闭门春事生黄叶,去国秋山长白云。
传语元丰旧迁客,好将王道辅明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后秋兴三首·其二》是清代诗人钱谦益所作,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以及对历史兴衰和个人遭遇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蒙叟,常熟(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积极参与抗清斗争,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情怀的文人。
  1. 原文节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2. 诗歌解析

  • 海角崖山一线斜:此句描绘了国土破碎、失去主权的悲壮景象。”斜”字形象地表达了国家面临的命运转折和倾斜状态。
  • 更无鱼腹捐躯地:意指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可供英勇牺牲的地方。”鱼腹”比喻国家的贫弱与无助,而”捐躯”则表达了为了国家不惜一切的壮烈情怀。
  • 吹残日月是胡笳:通过对比古代的日月和现在的胡笳之声,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国运衰落的哀叹,同时也暗喻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 嫦娥老大无归处:这里运用了神话元素,将嫦娥作为女性的象征,表达了对故国或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 独倚银轮哭桂花:”银轮”可能指的是月亮或者月亮的倒影,而“桂花”则可能是作者家乡的象征。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孤独的身影,在明月下凭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钱谦益的《后秋兴三首·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歌。通过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遭遇的沉痛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体的悲壮命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