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孙山人苕溪旧居

耿耿忆孙楚,溪边青竹门。
未同苕水月,竟失汉阴原。
寿天真诠外,风云孤梦存。
平生少谷榻,独下向谁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孙山人苕溪旧居》是明代郑善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生平
  • 基本资料:郑善夫,字继之,号少谷,明福建闽县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他因愤于嬖幸用事而弃官归隐,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在南巡途中谏议受到廷杖后力请归。嘉靖初年,因荐起任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逝。
  • 文学成就:郑善夫工画善诗,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他的诗歌多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如《过孙山人苕溪旧居》便是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 全文内容:耿耿忆孙楚,溪边青竹门。 未同苕水月,竟失汉阴原。 寿天真诠外,风云孤梦存。 平生少谷榻,独下向谁论。
  • 白话文翻译:诗人心中常怀忆那位名叫孙楚的人,他在溪边的青色竹林门前。未能与苕水明月相约,终究失去了汉阴的原野。生命如同天真一般,超脱世俗的纷扰,但内心仍旧像风云般孤独,梦境依然存在。我过去常坐在少谷的榻席上,独自对着何人来谈论这些事情。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过孙山人苕溪旧居》以简洁的言辞勾勒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追寻,表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及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未同苕水月”表达了诗人未能实现的理想与愿望,反映出一种遗憾与失落;“竟失汉阴原”则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
  •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含蓄,意境悠远。通过对比孙楚与自己的处境,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自身的境遇,也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现实无奈的叹息,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尤其是“寿天真诠外”,更是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推向了高潮,使得整首诗富有哲理性与艺术性。

郑善夫的这首《过孙山人苕溪旧居》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历史感悟。这首诗不仅是郑善夫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