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夜渡

茫茫大浸碧天浮,鼓枻中流暮色稠。
八月思归新涨远,九江夜渡故乡秋。
怀君道貌频回首,谢客辞烦亦唤愁。
西望匡庐横万丈,拟寻半亩学真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彭蠡夜渡》是明代诗人张邦奇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鄱阳湖的壮美景色,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
  • 张邦奇(1522年—1601年),字常甫,号甬川、兀涯,浙江鄞县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学者和官员。
  1. 诗歌原文
    渡彭蠡兮风萧萧,大孤小孤寒云飘;
    水晶琢就万峰骨,梅玉点破千林梢。
    渔舟远宿火明灭,野鹤不鸣天寂寥;
    瑶京十二楼中月,应照仙人吹碧箫。

  2. 诗意解读

  • 自然景观描写:诗中的“水晶琢就万峰骨,梅玉点破千林梢”形象地描述了湖面上的波光粼粼,如同被精心雕刻的山石和点缀其间的梅花一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 渔舟夜宿:通过写渔舟在湖上的夜宿,反映了渔民的辛苦生活以及夜晚的自然之美。
  • 仙乐传说:诗中的“瑶京十二楼中月”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境瑶台,暗示了作者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1. 创作背景
  • 张邦奇曾在湖广提学副使任上工作,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等职。他的一生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 语言精炼:诗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又神秘的湖光山色之中。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彭蠡夜渡》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 思想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彭蠡夜渡》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内涵。它不仅展现了张邦奇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