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中

归心日夜关以东,归计即今还堕空。
一年春动万里外,孤山月出千秋中。
愁来但觉此身远,醉后不知我道穷。
琼州雷州何许地,古人今人同不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谪中”并非一个公认的文学作品名称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以“谪”为题的作品或诗人,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碛中作》、李德裕的《谪岭南道中作》等。这些作品均表达了作者在特殊环境中的心声和情感体验。下面将介绍这些作品:

  1. 《碛中作》
  • 作者简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他在边塞军中生活多年,诗中表达了他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 内容摘要:岑参描绘了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的情景,通过对比边疆的奇异风光与家中温馨的生活,展现了一种从军的豪情。
  1. 《谪岭南道中作》
  • 作者简介:此诗由唐代诗人李德裕所作,他在贬谪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 内容摘要:诗中首联描写了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颔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颈联具体描写南方风物而表现出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尾联抒写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
  1. 其他作品
  • 刘禹锡的《谪赋》也体现了贬谪文人的精神状态和对命运的抗争。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 贬谪文学中的自然类常见意象有月亮、山水、草木、禽鸟。人文类常见意象有酒、刀剑、英雄。
  •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不论阴晴圆缺,总是给人美的享受。佛教中有月映万川的宇宙观,月亮把光泽洒向山川大地。
  1.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 古代中国的贬谪文化源远流长,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 “谪仙”一词源自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形容超凡脱俗、才华横溢的人。

“谪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作品名称,而是一系列以“谪”为题的文学作品集合,这些作品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文化情怀。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还能够深入体会到古代文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和豁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