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独坐次田叔韵 其一

万里中秋月,披衣强自看。
即教人意满,难放客愁宽。
朔气侵榆柳,清辉动羽翰。
遥思故园夕,亦此怅阑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独坐次田叔韵 其一’是一首明代诗人蔡学用所作的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节的夜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蔡学用,明代文人,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尤擅长写景言志。
  • 在《中秋独坐次田叔韵(其一)》一诗中,他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境。
  •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以及深邃的情感内涵。
  1. 原文节选
    万里中秋月,披衣强自看。
    即教人意满,难放客愁宽。
    朔气侵榆柳,清辉动羽翰。
    遥思故园夕,亦此怅阑干。
  2. 诗篇赏析
  • “万里中秋月”这一句,展现了中秋月色之广阔,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 “披衣强自看”则揭示了诗人在明月下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即便身体疲惫也要强行观看。
  • “即教人意满,难放客愁宽”表达了尽管月亮的美好令人满足,但客居异乡的忧愁却难以排解。
  • “朔气侵榆柳,清辉动羽翰。”这两句诗描写了秋夜的寒气和月光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
  • “遥思故园夕”,意味着诗人在异乡遥想家乡的夜晚,这种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 最后一句“亦此怅阑干”更是深化了整首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因思乡而感到的寂寞与惆怅。
  1. 情感表达
  • 这首诗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无奈感受。
  • 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深度。
  1. 艺术特色
  • 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整体来看,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形式,通过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1. 历史影响
  • 尽管目前没有直接的文献记录表明这首诗受到了后世广泛赞誉,但它无疑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中秋佳节的传统情感和审美趣味。

‘中秋独坐次田叔韵 其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者,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中秋、月圆之夜的丰富内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