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杂兴 其六

为问南归雁,徘徊恋稻梁。
寒云几千里,何日到江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园杂兴 其六》是明代诗人杨巍的作品。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解读,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1. 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为问南归雁,徘徊恋稻梁。
    寒云几千里,何日到江乡。
  • 译文:《秋园杂兴 其六》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南归的雁鸟盘旋在稻田边的情景。作者通过雁鸟的徘徊与对远方家乡的思念,抒发了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中的“寒云几千里”和“何时到江乡”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遥远而模糊的距离感。
  1. 诗人简介
  • 杨巍:字伯谦,又号梦山,明代山东海丰人,约生于1514年,卒于1605年。他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进士,曾历任武进知县、兵科给事中等职。杨巍的政治生涯颇为起伏,他以清廉著称,但最终因年老多病,在万历年间辞去官职,回到故乡享受晚年生活。
  • 创作背景:据记载,杨巍在隆庆时期担任过右副都御史,曾巡抚山西,并在申时行当国期间,受到重用。然而,由于年龄原因,他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退休后便离开了政治舞台。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晚年,其中《秋园杂兴》系列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1. 作品鉴赏
  • 情感表达:《秋园杂兴 其六》体现了一种深沉的羁旅之思和乡愁。诗中通过对南归雁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远方家乡的渴望和对家人的牵挂。这种情感贯穿始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
  • 艺术风格:杨巍的诗歌以简洁明快著称,他的诗作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在这首诗中,杨巍用寥寥数字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稻田之中,感受到了雁鸟的孤独与迷茫。
  • 文化价值:作为明代文人的作品,《秋园杂兴 其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也展示了文人的生活情趣。杨巍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秋园杂兴 其六》不仅是杨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明代诗歌艺术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在文学上的独特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