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偲男归秦 其二

父已六年同楚絷,儿今三试佩吴钩。
吾家不说谄时话,但向平平路上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遣偲男归秦 其二》是杨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离别的深情以及对世道艰辛的感慨。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杨爵,字伯珍、伯修,明陕西富平人。他二十岁开始读书,常常边耕边读。在同郡韩邦奇的弟子身份之下,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嘉靖八年,杨爵考中进士,初任行人,后升为御史,奉使湖广时目睹了百姓的疾苦,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尽管触怒了当朝皇帝但最终得以释放。
  2. 诗歌原文:闻汝临归血泪流,苦情都入我心头。本为世道千年虑,适到家门百口忧。幽地北风留父久,远山寒雨重儿愁。圣朝不易朱云槛,终许残生遂首丘。
  3. 作品背景:《遣偲男归秦·其二》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杨爵作为一位官员和诗人,其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家国情怀的表达。这首诗反映了他在儿子离家赴任之际的情感波动以及对社会现状的看法。诗中“吾家不说谄时话,但向平平路上求”表达了杨爵对于正直与坚持原则的态度,即使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他也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遣偲男归秦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杨爵对时代变迁和家庭责任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