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上轻盈侣,巫阳缥缈仙。
晚归因斗草,春困为秋千。
罗帐含双笑,灯昏尚未眠。
扶南曲 其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扶南曲 其五》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诗歌,收录于《升庵集》。杨慎以其精湛的文学才华著称,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该诗的创作背景与隋朝时期有关,当时为了庆祝炀帝平定林邑国而获得扶南(古国名,在今柬埔寨)的工人及其制作的匏琴,并借鉴天竺乐改编了扶南乐。此曲融合了天竺乐器之声,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扶南曲 其五》的作者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颇高,尤其是对诗词的造诣。杨慎在明武宗时期因政治原因流放至滇南,这段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边塞的生活和文化差异,这可能也影响了他对《扶南曲 其五》的创作灵感。
创作背景:《扶南曲 其五》的创作背景与隋朝时期有密切关系。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曾获得扶南国的工人和匏琴,虽然认为这些声音“陋不可用”,但为了庆祝胜利和展示国力,还是采用了这些乐器的声音来创作乐曲,并在天宝时期正式列入九部乐之中。这一历史事实反映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作品原文及翻译:《扶南曲 其五》是一首描绘扶南音乐特色的诗歌。原文如下:
翠翘屏风,金缕衣。
扶南乐里朝霞行缠赤皮靴。
译文为:翠绿色的画屏,金线绣制的衣衫。
扶南国的音乐中,舞者穿着朝霞般的长裙,脚穿红色皮靴翩翩起舞。
- 赏析: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杨慎对古代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历史知识。他将扶南国的音乐特色与中原地区的服饰风格相结合,展现了一幅跨文化交流的画面。同时,诗中的“翠翘屏风”与“金缕衣”等意象,不仅富有美感,还透露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艺术魅力。
《扶南曲 其五》作为杨慎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文学才华,也体现了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欣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