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 梅雨

雨来江涨波浑。
没沙痕。
淹过竹桥莎径、到柴门。
孤烟起。
千树里。
几家村。
牛背一声长笛、报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乌夜啼·梅雨》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梅雨季节中江水涨潮、波纹浑厚的景象,以及竹桥被雨水淹没、村庄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的宁静景象。下面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
    雨来江涨波浑,没沙痕。淹过竹桥莎径,到柴门。
    孤烟起,千树里,几家村。牛背一声长笛,报黄昏。

  2. 诗词解析

  • 主题:《乌夜啼·梅雨》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江南雨乡图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
  • 语言风格: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特别是“牛背一声长笛”等句子,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音乐美。
  • 情感表达:通过对雨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直白又含蓄,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的景观与人物的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如“孤烟起,千树里,几家村”,通过烟雾、树木和村庄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既有自然景观(如雨、河、村),也有人文活动(如吹笛、报黄昏)。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之中。

《乌夜啼·梅雨》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词作,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它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