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巨川挽诗

保障临江曲,荒城已半隳。
重寻耆旧传,愁说乱离时。
乡里思遗德,河山识令仪。
孤坟三尺在,落日有馀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巨川挽诗》是明代杨士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沉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的深情怀念与哀思。下面是对《高巨川挽诗》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士奇: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官至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以正直著称于世。他的文学成就尤其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其中《高巨川挽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 作品风格:杨士奇的诗歌多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以及对古代英雄或先贤的缅怀之情。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引起后人共鸣。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保障临江曲,荒城已半隳: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临江的城墙已经残破不堪,体现了战乱后的萧条。
  • 重寻耆旧传,愁说乱离时:诗人在寻觅那些年长者的故事时,不禁陷入对那段动荡岁月的回忆,心中充满了忧愁。
  • 乡里思遗德,河山识令仪: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同时怀念那些有德之士。
  • 孤坟三尺在,落日有馀悲: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逝去英雄的哀思,以及夕阳下无尽悲伤的氛围。
  1. 诗歌主题
  •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乱世的哀伤。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诗人传达出对过往英雄事迹的尊敬以及对和平年代的向往。
  1. 历史背景
  • 《高巨川挽诗》创作于明朝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国家经历了许多战争和动乱。杨士奇作为当时的文人,通过诗歌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心理状态。

杨士奇的《高巨川挽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历史,还能从中汲取力量,面对生活的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