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大旱

寂寂江村外,荒郊但蒺藜。
暑骄鸡恋树,旱久燕愁泥。
沙压汀花岸,尘埋圃菜畦。
好山依旧在,无兴入诗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卯大旱”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明朝诗人杨光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干旱时期荒漠的农村景象,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困苦的状况,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丁卯大旱》是杨光溥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干旱带来的荒凉与苦难,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在逆境中的抗争。

  2. 作者介绍:杨光溥,明青州沂水人,成化五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员外郎中等职,后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其诗歌创作丰富,涉及多方面题材,如《宝贤堂集古法帖》等。

  3.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描写自然灾害的诗歌,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折射出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是古代诗歌中难得的佳作。

  4. 背景分析:该诗的创作背景与明朝中后期的特定历史情况有关,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频发等,诗人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5. 艺术特色:杨光溥的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诗中的“好山依旧在,无兴入诗题”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6. 后世影响:尽管《丁卯大旱》本身并非广为人知的著名作品,但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这首诗也启示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要有敬畏之心,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丁卯大旱》虽然不是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但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感情。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为研究明朝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