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隐

会稽先生隐空谷,不笑不言心若木。
朅来市药洛城游,城中衮衮多王侯。
曹马自争侬自隐,浊河清济不同流。
水嬉未罢狂歌起,一合乾坤惊不已。
晋朝太尉面如灰,载得旌旗愁落水。
太尉魏臣还晋臣,子胥之曲闻不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会稽隐》是明代黄淳耀的文学作品。该作品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下面将详细介绍《会稽隐》:

  1. 作者介绍
  • 黄淳耀(1580年—1646年),字蕴生,别号陶庵,明代苏州府嘉定人。他是复社的成员之一,曾因抗清起义而与兄长黄渊耀一同被推为首领。在清顺治二年,城破后,黄淳耀与弟黄渊耀自缢于僧舍。
  1. 作品背景
  • 黄淳耀的作品《会稽隐》创作于明朝,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黄淳耀通过对会稽先生的描绘,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作品通过对会稽先生隐居生活的描述,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1. 主题思想
  • 《会稽隐》中,会稽先生象征着隐逸的理想人格,不笑不言,心若木。这种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作品中通过描绘会稽先生在洛城中的游历,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贵与平民之间的差距,以及士人对权力的冷漠态度。
  • 作者通过对曹马自争、浊河清济的不同流等描写,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混乱,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作品中还提到了晋朝太尉的故事,暗示了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讽刺和批评,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会稽隐》不仅作为文学文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政治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参照。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