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归田园居六首 其四》是由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中的第四首,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的决心。下面将介绍该文学作品:
- 创作背景
- 弃官归田: 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三首中,诗人表达了回归自然、追求人性回归的心情。苏轼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放弃仕途、选择归隐的情怀。
- 诗歌风格: 苏轼的诗歌以其豪放洒脱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诗句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此诗亦是如此,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境界。
- 诗歌原文
老人八十馀,不识城市娱。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馀 。
- 诗歌解析
- 人生体验: 此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认为人生苦短,应当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而不是被尘世的纷扰所束缚。
- 田园生活的理想: 通过描绘自己手插荔枝的场景,诗人展示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希望远离尘嚣,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 超然物外: 诗人将自己与其他同侪相比,认为他们如同被遗忘的丘陵,暗示了自己与世俗的疏离。
- 自给自足: 提到自己亲手种植荔枝树,表明了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循环的尊重。
- 友情与分享: 在诗中提到“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馀”,反映出诗人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所得,与友人共享宁静与美好。
-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 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荔枝子”和“合抱三百株”,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修辞手法: 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和排比,使得整首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 情感流露: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 哲学思考: 诗歌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描写,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即个体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其四》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出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对陶渊明田园理想的延续,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