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读山海经 其十

琅花非一叶,丹垆满山海。
散形入空虚,无在无不在。
十试一不过,退落俄成悔。
风火诚可惜,日月不相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读山海经 其十》是陶渊明所作的一首古诗,赞美了精卫鸟和刑天的故事,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反抗精神的渴望。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介绍:

  1. 作品原文与背景
  • 故事来源:《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志怪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及宗教等内容。
  • 主要人物:诗中涉及两个重要的神话人物——精卫和刑天。精卫是炎帝之女,因溺水而死化为鸟后,常常衔木石以填东海;刑天则因与天帝争斗失败而被斩去头颅,但仍以两乳为目,肚脐当嘴挥舞盾牌和斧头。
  1. 诗作主题与情感
  • 反抗精神:诗歌通过赞扬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反抗不屈不挠精神的向往。
  • 历史讽刺:诗中的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自身的行为,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上某些权力者昏庸无能的批评。
  1. 艺术特色与影响
  • 简洁有力的表达: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简洁有力,表达了精卫鸟坚持不懈的精神。
  • 文化价值:《和读山海经 其十》不仅是陶渊明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和读山海经 其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