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读山海经 其四

仙人紫清妃,偶景匹阴阳。
假合夫妇名,二曜同久长。
凡夫想搔背,终不见神光。
咄哉张陵术,误人赤与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读山海经 其四”并非陶渊明的作品实际上,这首诗实际上是苏轼的作品,由苏轼所作,题为《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景:

  1. 作品简介
  •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词都有卓越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 诗歌内容:《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是苏轼的一首诗作,共包含十二首诗,其中第四首即为《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海经中丹木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1. 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丹木:《山海经?西山经》:“峚(mì密)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
  • 译文:“峚山,山上生长着很多丹木,叶子像圆盘一样,茎是红色的,花朵黄色,果实红色,味道像饴糖,吃了它不觉得饿。丹水从这里流出,向西流入稷泽,那里有很多白玉,所以有玉膏,其源头沸腾着,黄帝就是从这喝下去的。”
  1. 赏析与评析
  • 艺术特色: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丹木的美丽和神奇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节,通过具体的描写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的追求。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1. 写作背景
  • 历史背景: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年代。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资源,从而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 个人经历:苏轼的个人经历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影响。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到黄州,这段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些感悟也反映在了他的诗歌中。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是苏轼的作品,而非陶渊明所创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欣赏到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