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饮酒二十首 其二

平生麋鹿姿,结爱林与山。
误怀济物心,汨没俗中言。
一经如法律,亭疑三十年。
彼哉曲学生,功名已流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饮酒二十首·其二》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借酒寄意,以酒会友。诗人通过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与态度,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饮酒二十首·其二》:

  1.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4279),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歌风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的独特见解,尤其擅长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种远离尘嚣的理想化生活。
  1. 创作背景
  • 陶渊明生活在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面对社会的纷扰和个人生活的艰辛,他选择了归隐山林,追求简朴的生活。这首诗的创作很可能就是在他晚年隐居田园时所作,反映了他对理想中恬淡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1. 作品原文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2. 作品赏析

  •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坚信善行定会得到回报的观念。通过提及伯夷、叔齐这样的古代贤人,诗人强调了道德行为与高尚人格的重要性。
  •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这里诗人批评了社会上那些言行不一、缺乏道德的人。他指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那么他的言语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体现。
  •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描述了诗人自身的困境,暗示了他因坚持原则而遭受的贫穷与困苦。这反映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诗人最后表示,虽然自己坚守清贫、不求名利,但这样的精神价值可能不会被世人所理解或传承。

《饮酒二十首·其二》不仅展示了陶渊明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与社会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