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口民房

结茅逢路叉,生计附桑麻。
借宿难容马,披衣易染霞。
枕边蛙语乱,檐角月痕斜。
参得玄同理,何庐非我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山口民房》是明代诗人黄公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偏远山村中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下面将详细解析此诗: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该诗作成于明代。
  • 作者介绍:黄公辅,字振玺,广东新会人,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仕途颇为坎坷,曾因触怒权臣被削职,后在江西参政任上表现出色。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1. 诗歌原文
  • 结茅逢路叉:描述了诗人搭建茅屋时遇到的道路弯曲,形象地描绘了山区道路的复杂和不易通行的状况。
  • 生计附桑麻:表达了诗人依靠种植桑麻维持生计的简朴生活方式。
  • 借宿难容马:反映了山村生活的局限性,难以接纳马匹等大型动物。
  • 披衣易染霞:表现了日出时分,诗人披衣出门,衣服被阳光染成美丽的颜色,生动描绘了乡村日出的壮丽景象。
  • 枕边蛙语乱:形容夜晚时分,青蛙的鸣叫声扰乱了诗人的睡眠。
  • 檐角月痕斜:描述月亮从屋檐投射下来的光影,增添了几分静谧和诗意。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歌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通过自然景观反映人物心态,达到了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 简洁明快:用词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诗的特点,即“清新明洁、平实自然”的美学追求。
  • 寓意深刻:通过对山村日常生活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1. 文学价值
  • 文化传承:作为明代诗歌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 审美启迪:通过对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描绘,激发读者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宿山口民房》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同时也为研究明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内涵,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