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罗将军死难诗

斗大孤屯是敌冲,虎旗飞渡白山峰。
横尸万计名犹壮,坚壁三辰救不逢。
力尽忠心随白刃,时危枯骨抱青松。
只今义勇曾闻几,幕府须教上实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罗将军死难诗》是明朝诗人冯伯禋所创作的一首古诗,它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吊罗将军在战争中英勇无畏、壮烈牺牲的形象。该诗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军的英勇,同时也表达了对将军忠诚与勇敢精神的敬仰。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冯伯禋,明朝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他的诗歌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 《吊罗将军死难诗》作为他的作品之一,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1. 诗歌原文
    斗大孤屯是敌冲,虎旗飞渡白山峰。
    横尸万计名犹壮,坚壁三辰救不逢。
    力尽忠心随白刃,时危枯骨抱青松。
    只今义勇曾闻几,幕府须教上实封。

  2. 作品鉴赏

  •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吊罗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诗中的“斗大孤屯是敌冲,虎旗飞渡白山峰”等句,形象地描绘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展现了将军无畏的战斗精神。
  • 通过对将军英勇事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其忠诚和勇敢的赞美。诗句“力尽忠心随白刃,时危枯骨抱青松”更是直接点明了将军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 整首诗歌结构紧凑,意境深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将军个人英勇事迹的歌颂,也是对整个民族英勇斗争历史的回顾和总结。
  1. 背景分析
  • 该诗创作于明朝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吊罗将军的死难,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和平的渴望。
  • 冯伯禋通过这首诗,不仅是在表达对英雄的哀悼和敬意,也是在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 文化意义
  • 《吊罗将军死难诗》作为冯伯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能,也是明朝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明朝时期文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 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人多次引用和研究,对于研究明朝时期的文学发展和社会状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吊罗将军死难诗》不仅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