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忆家

一夕秋风至,天空雁忽来。
露漙阶下草,月落掌中杯。
故国书难到,他乡客未回。
坐怜砧杵急,寒柝又相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忆家》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由明代诗人项兰贞创作。这首诗通过描述秋风、天空中的雁影以及露水和月光等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在异乡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家人的牵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项兰贞,明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受赞誉。
  1. 诗词原文
    一夕秋风至,天空雁忽来。
    露漙阶下草,月落掌中杯。
    故国书难到,他乡客未回。
    坐怜砧杵急,寒柝又相催。

  2. 诗词解析

  • 一夕秋风至,天空雁忽来:这里的“一夕”指的是一夜之间,秋风突然而至,带来了秋天的气息。雁群的出现则象征着季节更迭,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远方的思念。
  • 露漙阶下草,月落掌中杯:描述了夜晚的景象。露水沾湿了台阶上的草尖,月亮悄然滑落到了手中,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冷清的画面。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时刻的珍惜。
  • 故国书难到,他乡客未回: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作者身处异乡,无法收到来自故乡的消息或信件,使得他对家的渴望更加强烈。
  • 坐怜砧杵急,寒柝又相催:这里的砧杵声代表了家乡的日常生活,而寒柝声则传达了夜晚的寒冷和寂寞。这两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深夜里,一个人孤独等待的场景,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孤独情绪的感受。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秋夜忆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意象,如秋风、天空中的雁影、露水、月光等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意。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直接表达使整首诗充满了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明朝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 文学价值:《秋夜忆家》作为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诗人项兰贞可能因战乱或其他原因远离家乡,漂泊在外。这种长期的离乡背井使他更加怀念故乡和亲人。
  • 社会环境:明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士大夫被迫离开故土,四处飘泊,这也可能是项兰贞创作此诗的背景之一。

《秋夜忆家》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份深情的告白,向远方的亲人传达了无尽的思念和牵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