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迎恩寺宁氏园林

径转金沙净,坛依石洞幽。
树深宁受暑,蜩咽似迎秋。
空翠含云落,新泉带雨流。
归骖杨柳陌,十里暮烟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迎恩寺宁氏园林》是明朝诗人闵如霖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古代园林景观,给读者以深刻的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与作品特色
  • 作者介绍:闵如霖是明代的诗人,他的生平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诗坛上有着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作品特点:闵如霖擅长使用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使得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游迎恩寺宁氏园林》中,他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诗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1. 诗词原文与译文
  • 原文:径转金沙净,坛依石洞幽。树深宁受暑,蜩咽似迎秋。空翠含云落,新泉带雨流。归骖杨柳陌,十里暮烟浮。
  • 译文:道路曲折地转向一片清净的地方,坛子依偎在石头洞穴之中。树木茂盛到了可以承受夏日的炎热,蝉声仿佛在迎接秋天的到来。空中的翠色与云雾交织在一起落下,泉水带着雨水流淌。我驾车回到杨柳小道上,远处有十里的烟雾弥漫。
  1. 诗歌赏析与评析
  • 主题思想:闵如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宁氏园林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 艺术表现:在艺术表现上,闵如霖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化手法,使得自然景物更加鲜活动人。例如,“蜩咽似迎秋”中的“蜩咽”形容了蝉鸣的声音,给人以生动的感觉;“新泉带雨流”则形象地描绘了泉水流淌的情景,增加了诗歌的动感。
  1. 创作背景与历史影响
  • 创作背景:《游迎恩寺宁氏园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其个人经历有关,闵如霖可能曾在宁氏园林中游览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的时间或场合下创作的,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对美的追求。
  • 历史影响:闵如霖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游迎恩寺宁氏园林》不仅是闵如霖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