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天瑞之咸宁 其二

世道悠悠几日还,上方无剑斩穷奸。
跛麟载笔真辞阙,孤鹤乘风欲渡关。
履善自能歌正气,季通端不动愁颜。
丈夫惜别非无泪,不向忠臣此日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李天瑞之咸宁其二》是明朝诗人邹智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其艺术成就,更因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与时代价值而受到后世的广泛研究和高度评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山色晚来犹入座,药苗春后自成畦。
  • 译文:山色在夕阳中依然美丽迷人,药苗在春天之后自然长出。
  • 注释:山色:指山景,晚来犹入座,形容山景在夕阳的余晖下依旧显得那么美丽动人。药苗:指植物,春后自成畦,描绘了药苗在春天生长的景象。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据《明史》记载,邹智曾为广东巡抚,听闻理学家陈宪章讲学于新会,遂前往求学并受益颇深。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在邹智担任官职期间或有类似经历的背景下创作的。同时,诗中的“山色”和“药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热爱。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中的“山色晚来犹入座”利用“晚来”二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稍带哀愁的氛围,“犹入座”则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下的山峦宛如等待的主人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药苗春后自成畦”则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春天里植物生长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勃发的赞美。
  • 修辞手法:诗中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山色比作一位优雅的女性,夕阳下的景色仿佛在静静地等候她的到来;而将药苗比作春天的使者,春风一吹便自成畦垄,生机盎然。这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和动态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厚意。
  1. 文化内涵
  •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邹智通过对山色与药苗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这种赞美不仅是对自然景观本身的审美体验,也体现了诗人对和谐、平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哲学思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山水常常被赋予深厚的哲学意蕴。邹智通过诗作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认识。药苗的生长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与自然规律的尊重,而山色的静谧则传达了对宇宙间万物和谐共处的向往。

《送李天瑞之咸宁其二》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深远哲学思考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文人精神风貌和文化背景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