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渡

万树勾芒动早春,长途寒峭恼征人。
烟萝羃羃欲啼鴂,春水迢迢将向蘋。
尺素燕边劳问候,吴钩天外挂酸辛。
销魂更见平芜渺,落日沙头怯问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澜沧江渡》是明朝董难创作的一首古诗词。下面将深入分析该作品:

  1. 作品原文
  • 诗歌原文:长虹一跨并槎浮,博望真夸万里游。要隘地矜三齿险,承平人散八关愁。江于上下疑无底,天到西南欲尽头。黑水穷源何处是,哀牢郡县古梁州。
  • 注释与赏析: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象开篇,描绘出一幅横跨澜沧江的壮丽画面。诗中“长虹一跨并槎浮”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宽广和船只的航行。“博望真夸万里游”表达了作者对边疆风光的赞美之情。后文通过描写地理险峻和人民生活状态来展现澜沧江的复杂面貌,展现了古人对于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担忧。最后两句则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1. 作者简介
  • 董难:明朝诗人,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尤擅长写景和表达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尽管史料中对他的记载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历史文化背景
  • 澜沧江的历史沿革:澜沧江,意为百万大象之河。它是云南四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经过西藏、云南后流向境外,境内部分称湄公河。澜沧江的两岸地形复杂,有高山、悬崖和急流等自然景观,历史上曾有多种交通方式,如溜索、木渡、桥等。汉武帝时期,兰津古渡成为西南交通的关键通道,两汉时开始使用溜索过河,至唐代已经能够使用支木筏渡过澜沧江。
  • 渡江作战纪念碑:澜沧江渡战役纪念碑位于景洪市勐罕镇澜沧江渡口,是纪念渡江战役的场所。纪念碑高5米,顶端有五角星熠熠生辉,碑身上刻有汉、傣文的渡江作战情况简介,展示了当时英勇的渡江战斗和军民团结的精神。
  1. 文学风格与特色
  • 意境宏大:董难的《澜沧江渡》以其开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思考,展现了边疆的自然风貌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诗中的“江于上下疑无底,天到西南欲尽头”描绘了澜沧江的壮美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 情感深沉: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诗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深深怀念。这种深沉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荡与感慨。

《澜沧江渡》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不仅展现了边疆的自然美景,更体现了古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