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南京大理寺正澹轩戴君升任柳州府太守诗

皇化渐以普,风气日以开。
昔时荒服地,今日须贤才。
蔼蔼贯城彦,五马朱轮来。
问俗柳江头,柳树何人栽?
春到柳眼青,君来春意回。
无然蹙其根,而使枝叶摧。
君看甘棠树,遗爱何悠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南京大理寺正澹轩戴君升任柳州府太守诗》是明朝湛若水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赞美柳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表达了对新上任柳州府太守戴君的祝福和期望。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皇化渐已普,风气日以开。
    昔者荒服地,今日须贤才。
    蔼蔼贯城彦,五马朱轮来。
    问俗柳江头,柳树何人栽?
    春到柳眼青,君来春意回。
    无然蹙其根,而使枝叶摧。
    君看甘棠树,遗爱何悠哉。

  2. 诗意解读

  • 皇化渐已普,风气日以开:这里描述了皇权的教化已经普及,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 昔者荒服地,今日须贤才:以前这里是边远地区,现在需要贤德的人才来治理。
  • 蔼蔼贯城彦,五马朱轮来:形容城中有众多贤能的人,他们骑着五马、戴着朱红的轮轴而来。
  • 问俗柳江头,柳树何人栽:来到柳江边询问当地风俗,发现是当地人栽种的柳树。
  • 春到柳眼青,君来春意回:春天到来,柳树的嫩芽变得翠绿,戴君的到来让这里的春天更加生机勃勃。
  • 无然蹙其根,而使枝叶摧:不要过度压迫它,否则会损害它的自然生长。
  • 君看甘棠树,遗爱何悠哉:就像古时候的甘棠树一样,留下的恩泽多么长久。
  1. 作者介绍
  • 湛若水:明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等职。
  • 学术观点:与王阳明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体现了他独特的哲学观点。
  1. 创作背景
  • 政治背景:明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也日益重要。
  • 个人经历:作为一位官员,湛若水深知地方官员的重要性,因此在诗中表达了对新上任柳州府太守戴君的祝贺和期望。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如将柳树比作甘棠树,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哲理内涵:诗中不仅赞美了柳州的自然美景,还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如“知行并进”等。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明朝早期的文学作品,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 教育意义:诗中的教诲和哲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教材。
  1. 现代价值
  • 环保意识:诗中提到的柳树象征生命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 人才观念:诗中的“须贤才”反映了古代对于人才的重视,对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1. 文化传承
  • 文化认同:通过诗的形式,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 文化创新:诗中的思想虽然源于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创新的价值,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
  1. 研究意义
  • 学术研究: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明朝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 文化交流:这首诗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这首诗不仅是明代文人对地方官员的一种鼓励和支持,也是他们对国家治理和民生改善的一种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学形式,还能深入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