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忠贞祠

金川门启愤难披,碎首宁知九族夷。
口筑刀环词愈厉,身膏砧斧味如饴。
一腔苌血应为碧,千古文山合并祠。
二百年来新庙食,低回含泪读穹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卓忠贞祠》是明代诗人游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游朴(1526—1599),字太初,号藏山,明福建福宁(今福建柘荣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
  • 游朴少年时期即显示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九岁时已能写文章,后在万历二年进士及第,历任成都府推官、大理寺评事等职,并最终升至湖广参政。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作的创作年代不详,但可以推断为明代。游朴作为当时的一位官员,可能因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或对历史人物的敬仰而创作了《卓忠贞祠》。
  1. 诗歌内容
  •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于忠臣烈士的敬仰之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 诗句“金川门启愤难披,碎首宁知九族夷。口筑刀环词愈厉,身膏砧斧味如饴。”描绘了忠臣为了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悲壮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美。
  1. 作品赏析
  • 该作品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展现了历史背景下的忠臣形象及其精神风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 影响与评价
  • 《卓忠贞祠》不仅是明代游朴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诗中所体现的忠烈精神,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卓忠贞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解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而言,此诗不仅可作为欣赏的对象,更能从中汲取到古人崇高的忠诚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