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梦堂法兄

兵戈南北竞喧争,兄弟分违似隔生。
瀛海丹山君宴坐,劫灰双径我徒行。
只添束篾腰间重,依旧眉毛眼上横。
赖有祖翁家活在,不妨日午打三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答梦堂法兄》是明代诗人智及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阐述该诗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次韵答梦堂法兄》的作者智及,字以中,号广慧,是明代苏州府吴县人。在洪武初年,智及被朝廷召见,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参与,后返回海云寺。他的生平与佛学有着深厚的关联,曾在净慈寺和径山寺主持宗教活动。
  • 此诗作于其晚年,可能是出于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或对兄弟情谊的抒发。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1. 主题内容
  • 《次韵答梦堂法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句“兵戈南北竞喧争”,暗示了战乱频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种种困苦与无奈。紧接着的诗句“兄弟分违似隔生”表达了因战乱而导致亲人分离的痛苦。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个人生活的不幸,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 诗中“瀛海丹山君宴坐,劫灰双径我徒行”描绘了一幅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画面。诗人通过这样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最后两句“只添束篾腰间重,依旧眉毛眼上横”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一方面是现实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艺术特色
  • 《次韵答梦堂法兄》在结构上采用了律诗的格式,每两句为一个押韵单元,遵循了古代诗歌的基本规范。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意味。
  • 在语言上,这首诗简洁而精炼,用词考究,无论是平仄还是节奏,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特别是“劫灰双径我徒行”等句子,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富含深意,让人回味无穷。

《次韵答梦堂法兄》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歌,同时也是明代文化与艺术成就的一个缩影。智及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僧人的深厚修养和高洁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