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生

乌生子,一一哑哑枝上啼。
所生八九子,最怜黄口白项儿。
上唼飞虫下行蚁,中空有蠹,鴷来啄树。
老乌毕膊逐鴷喧,树间引弹之金一丸一发,不中伤乌趾。
不恤伤趾,毋杀我子。
疾风拔木,巢坠深谷,子死离披鸱所肉。
两乌啄屋嗷嗷悲向辰,不硕乌生子,今谁哺糜报所亲。
深渊有鲔仰有鸢,矰缴不在人,寿夭不在天。
民生刺促,有后者贤,少而相怜老相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乌生》是汉乐府中的一首寓言诗,属于《相和歌辞·相和曲》这一体裁。这首诗通过对栖息桂树的乌鸦、遨游上林苑的白鹿、高飞摩天的黄鹄、藏身深渊的鲤鱼都无法摆脱惨死厄运的咏叹 ,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险恶、弱者命运无常的感慨。以下是关于《乌生》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乌生》的作者是清安徽桐城人,原名秉镫,字饮光。明诸生。入清隐居不出,自称为田间老人,与顾炎武、钱谦益、方以智等都有交往。
  1. 诗歌主题
  • 主题内容:《乌生》通过乌鸦、白鹿、黄鹄和鲤鱼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动乱年代文人的恐惧心理和对社会现状的担忧。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唱出了当时人们对人生充满悲忧的心情。
  1. 艺术特点
  • 民歌风格:诗歌具有较强的民歌风格,把叙事和议论结合起来,用“乌”、“鹿”、“鹄”和“鱼”的命运暗喻动乱时代的悲惨。
  • 寓言性质:诗中通过对动物命运的描述,寓意了动乱年代人们的命运和心理状态。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乌生》作为汉乐府中的一篇经典作品,其文学价值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 文化传承:该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面对社会变迁时的心理活动和文化追求。
  1. 后世影响
  • 研究价值:《乌生》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中动物寓言的主题和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 读者群体:该诗因其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吸引了广泛的读者群体,尤其是对古典文学有深厚兴趣的学者和普通读者。
  1. 相关作品
  • 同类比较:可以将其与《孔雀东南飞》等其他汉乐府作品进行对比,了解不同作品中动物寓言的主题和社会批判的差异。
  • 文学作品:除了《乌生》,还可以探索其他如《长歌行》、《古诗十九首》等作品中的动物寓言元素,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乌生》作为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反思和启示的机会。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社会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