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十二首 其三

愁人夜不寐,仰观天宇澄。
明月出东井,河汉直如绳。
秀葽鸣草间,寒露凄既凝。
岁暮换衣带,萝薜谁为胜。
明发志远游,驽冯不可乘。
黄麈蔽天地,山川变丘陵。
孤鸿栖朔风,贱子怀履冰。
起问夜何其,鸣者乃宵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秋十二首·其三》并非是张九龄的作品,而是明朝彭孙贻创作的诗歌。《感秋十二首·其三》的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感秋十二首·其三》的作者是明朝彭孙贻。
  • 彭孙贻是明代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1. 作品原文
  •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1. 作品注释
  • “江南”指的是中国南方地区,而“丹橘”则是一种珍贵的水果,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
  • “经冬犹绿林”意味着这种植物在冬天依然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
  • “岂伊地气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气候的影响的质疑,暗示着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无情。
  1. 作品翻译及赏析
  • 这首诗的译文可能因不同的译者而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它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丰富,通过对比“丹橘”与“桃李”的不同遭遇,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感慨。

《感秋十二首·其三》是明朝彭孙贻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情感和观察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