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三首 其七

长卿慢世士,亦以赀为郎。
钱刀信足重,胡为讥孔方。
屈意事狗监,乃游日月傍。
五斗麦易妇,文君何慨慷。
鹿门自有人,偕隐共条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史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诗作。这组作品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时事的感慨和思考。其中《咏史十三首 其七》作为其中的一首,不仅体现了杜甫深邃的历史洞察力,还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咏史十三首 其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2. 诗句原文及翻译:《咏史十三首 其七》中的诗句如下:

    贾生洛阳人,年少有远识。当其痛哭时,汉祚如磐石。

  3. 诗意解析:此句描述的是西汉时期的贤臣贾谊,他是洛阳人,早年就有远大的见识。在汉朝遭遇危机时,贾谊感到悲痛万分。这句诗表达了贾谊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4.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杜甫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历史背景下的创作,使得《咏史十三首》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

  5. 文学价值:《咏史十三首 其七》以其深刻的历史感悟、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杜甫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诗歌魅力和思想深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咏史十三首 其七》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杜甫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