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海亭二首 其二

天门落海影,云物互吞吐。
面海坐危亭,江花映眉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吞海亭二首·其二》是明朝诗人彭孙贻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吞海亭二首·其二》的作者,明朝诗人彭孙贻,字仲谋,一字羿仁,生于明末清初浙江海盐县。他是一位拔贡生,曾致力于父亲的守土之责,为寻父亲遗骸奔走二十余年。彭孙贻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家国情怀的深切关怀。

  2. 诗词原文:《吞海亭二首·其二》原文如下:天门落海影,云物互吞吐。面海坐危亭,江花映眉妩。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在海上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面对此景时的感受。诗中“天门落海影”形容天门山如同巨大的影子落入海水之中,形象生动;“云物互吞吐”则描绘了云雾与海浪相互交织,变幻莫测的景象。而“面海坐危亭,江花映眉妩”则写出了诗人坐在海边高耸的亭子上,被江花映照得如画一般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3. 作品鉴赏:《吞海亭二首·其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性,如“天门”可以象征着通往理想境界的门径,而“江花”则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可以看出《吞海亭二首·其二》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流传至今,其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更是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