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法相寺

山行如入画,野寺忽相通。
松影石坛静,鸟鸣春涧空。
箨龙横竹径,石虎啸溪风。
便欲离尘俗,澄怀叩朗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法相寺》是清朝诗人黄宗羲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而且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想。下面将详细介绍《过法相寺》:

  1. 诗歌原文
  • 在《过法相寺》中,诗人黄宗羲通过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法相寺重游的感受。诗中描述了不到名蓝数十载,再回来时感觉风景已经变得萧索。山中幸喜存长历,劫冷能留不坏烟。这里的“名蓝”指的是著名的佛教寺院,而“长历”则可能是指寺庙中的长明灯或其他象征性的元素。
  1. 作者简介
  •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历史人物和文化学者。黄宗羲在明朝末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反对宦官专权,并在清军南下时组织义军抵抗。他的著作包括《明儒学案》等,对中国历史学、文学及哲学都有重要贡献。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过法相寺》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诗中通过松影石坛、鸟鸣春涧等自然景观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哲理思考:诗人通过对“长历”与“不坏烟”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事物变迁的哲思。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示了黄宗羲对生活的感悟,也反映出他的文化修养和深邃的思想。

《过法相寺》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诗篇,更是黄宗羲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反映。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一个历史时期文人对于生活、自然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