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七首 其五

幽禽起残梦,剥啄自相求。
竹霤疏泉脉,花关覆石头。
菊松禅外淡,山水静中幽。
此际人堪隐,疏襟冷似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种兰七首 其五”是由明末清初的诗人彭孙贻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也体现了其高洁的人生态度和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彭孙贻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多反映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沉思。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人辑为《翁山诗外》等集子,成为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2. 诗歌原文
  • 幽禽起残梦,剥啄自相求。 竹霤疏泉脉,花关覆石头。菊松禅外淡,山水静中幽。此际人堪隐,疏襟冷似秋。
  • 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通过幽禽的叫声,引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竹霤疏泉脉,花关覆石头。** 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了兰花生长的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植物的喜爱和珍视。菊松禅外淡,山水静中幽。 这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禅宗思想的理解和对于山水之美的欣赏。此际人堪隐,疏襟冷似秋。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那种超脱尘世、心境如秋的高洁情怀。
  1. 艺术手法与特色:彭孙贻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多种技巧,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意境和韵味。例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述,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同时,使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加深了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种兰七首 其五》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