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筑宛在堂奉招石门隐君

城外西湖烟雾光,孤山宛在水中央。
门开独树悬青磴,径绕千花上碧堂。
兰艇桂桡操自稳,药房荷榻卧偏长。
秋波不隔寻真路,乘兴须君到隐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筑宛在堂奉招石门隐君》是明代诗人傅汝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更为细致的分析介绍:

  1. 诗歌原文
    城外西湖烟雾光,孤山宛在水中央。
    门开独树悬青磴,径绕千花上碧堂。
    兰艇桂桡操自稳,药房荷榻卧偏长。
    秋波不隔寻,清影共潇湘。

  2. 诗句解析

  • 城外西湖烟雾光:这句描绘了湖边景色的朦胧美,给人一种如画般的意境。
  • 孤山宛在水中央: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孤山如同一幅画中之景,静谧而美丽。
  • 门开独树悬青磴:描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门前,有一棵孤独的树,悬挂着青绿色的阶梯。
  • 径绕千花上碧堂:表明了一条曲折的小径,两旁种满了鲜花,通往一座美丽的绿意盎然的楼阁。
  • 兰艇桂桡操自稳:描述了一艘装饰有兰花的船和用桂花装饰的桡,船上的人操作得十分平稳。
  • 药房荷榻卧偏长:暗示了这个场景中的建筑具有某种特殊功能或历史背景,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药材铺或休息场所。
  • 秋波不隔寻: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情感,即使隔着时间的长河,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情。
  • 清影共潇湘:可能指的是与远方朋友共赏湖光山色的宁静景象。
  1. 作者介绍
  • 傅汝舟(1489年—1550年),字子章,浙江嘉兴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1. 创作背景
  • 明正德年间,杭州西湖一带风景秀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傅汝舟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出了这首《拟筑宛在堂奉招石门隐君》。
  1. 作品赏析
  • 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杭州西湖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更通过人物的活动和环境的描述,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文化内涵:作为明代诗人,傅汝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怀,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1. 名家点评
  • 王世贞(1526年—1590年):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对傅汝舟的评价颇高,认为其作品“风骨遒健”,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才华。
  • 李攀龙(1565年—1620年):明代著名文学家,对傅汝舟的诗歌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他的诗歌“清丽俊逸”。
  • 张岱(1597年—1673年):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对傅汝舟的作品也有高度评价,认为其诗作“深微幽窈”,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拟筑宛在堂奉招石门隐君》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的作品。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能够感受到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