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何人号最贫,裹装七尺小为人。
旁联六合斯真体,贯彻千秋是大身。
才割禽鱼便是痿,不疼荒徼岂名仁。
只休封闭如蜗缩,纵有高谈未许真。
和吕豫石天部儆学诗十首 其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吕豫石天部儆学诗十首·其六》是明朝诗人曹于汴的作品,其中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性思考。曹于汴作为明朝的文士,其诗作往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文人的精神追求。
曹于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是理解这首诗词的重要环节。据历史记载,曹于汴生活在明朝时期,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和吕豫石天部儆学诗十首·其六》中,曹于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世间贫富悬殊的现象,并通过对比来强调真正的价值在于坚持真理和道德的重要性,而非物质财富的积累。
诗中的“世上何人号最贫,裹装七尺小为人”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即社会上某些人被物质利益所蒙蔽,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才割禽鱼便是痿,不疼荒徼岂名仁”则批评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指出这种行为虽然能够带来暂时的利益,但最终会损害到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进步。
进一步地探讨,曹于汴的诗歌不仅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批评,更是一种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在“只休封闭如蜗缩,纵有高谈未许真”中,作者呼吁人们应当超越物质束缚,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和吕豫石天部儆学诗十首·其六》不仅是曹于汴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评和反思,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