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兵过潮州渡

汗血炎方七见春,又随残月渡江津。
行藏莫遣沙鸥识,一片浮云是此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督兵过潮州渡》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作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戚继光(约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人。他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因其在抗击倭寇中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武毅”,并享有极高的声誉。
  1. 诗歌原文
    汗血炎方七见春,又随残月渡江津。
    行藏莫遣沙鸥识,一片浮云是此身。

  2. 诗歌解析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嘉靖四十年左右,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活动猖獗,对沿海地区的安全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
  • 内容解读:诗中表达了戚继光在海上渡过潮州渡时的情感与心境。第一句“汗血炎方七见春”可能指的是他所在的地理位置,即位于炎热的南方地带,而春天的到来则是对他军旅生涯的一种期盼与庆祝。第二句“又随残月渡江津”则描绘了他在渡口等待夜晚到来的场景,可能是为了观察海象或是为了休息。第三句“行藏莫遣沙鸥识”,表达了他对外界干扰的排斥,不希望他的行踪被沙鸥所知晓,这反映了他渴望保持低调和隐秘性,以更好地执行任务。最后一句“一片浮云是此身”,则是对自身境遇的隐喻,通过“浮云”喻指自己的存在如同变幻无常的云朵,强调了他的军人身份随时可能改变,同时也体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超然。

《督兵过潮州渡》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饱含深意的历史见证。它不仅记录了戚继光作为一位军事家、书法家、诗人的生活和思考,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从而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历史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