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曹方伯 其一

岭树初承露,温风尚绿莎。
晴霞垂绛节,大道候明驼。
勺水惜不饮,名山愁易过。
如闻宝林路,此地法云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别曹方伯·其一》是明朝张穆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与文人的内心世界。以下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穆的生平:张穆(1764年—1838年),字山来,号铁桥,江苏嘉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世代崇尚文教。张穆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其酷爱诗歌和书法,其诗风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作品原文
    岭树初承露,温风尚绿莎。晴霞垂绛节,大道候明驼。勺水惜不饮,名山愁易过。如闻宝林路,此地法云多。
  2. 作品赏析
  • 抒情风格:《送别曹方伯·其一》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图卷。通过描绘岭树、绿莎、晴霞等自然元素,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中的起兴手法,即“以景衬情”。诗中的每一个景物都似乎在为即将离去的人物作铺垫,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充满情感色彩的画面。例如,“晴霞垂绛节”和“大道候明驼”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暗含了旅途艰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创作背景
  • 张穆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频繁,社会矛盾激化,许多文人面临着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抉择。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叹息。
  • 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张穆深知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和批评。通过对《送别曹方伯·其一》等作品的创作,他试图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抗争。这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文学追求,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对于喜欢或正在学习古代诗词的人来说,了解《送别曹方伯·其一》不仅是为了欣赏优美的诗句,更是为了从中汲取那份跨越时空的思考与启示。张穆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如何在面对国家和个人命运时,展现出深沉而不失浪漫的情怀,这一点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深思。

张穆的《送别曹方伯·其一》不仅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赞誉,也因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成为研究明代以及更广泛历史时期的宝贵资料。对于任何热爱中华文化并致力于深入了解这一文化遗产的人来说,这首诗都是一个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