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见芙蓉

草花江渚乱,舟晚见芙蓉。
独立自无侣,秋波何处从。
倦垂红萼醉,低映碧漪重。
空怅年年客,家园怅不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上见芙蓉》是一首具有明末清初特色的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草花江渚乱,舟晚见芙蓉。
    独立自无侣,秋波何处从。
    倦垂红萼醉,低映碧漪重。
    空怅年年客,家园怅不逢。
  2.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江上见芙蓉》通过描绘芙蓉的美丽及其与江上的孤独感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诗中“秋波何处从”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 艺术手法: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包括使用生动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以及通过对比和反问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草花江渚乱”与“舟晚见芙蓉”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对比,而“秋波何处从”则是诗人心境的一种反映。
  • 情感深度: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对于自然的深厚感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人生的感慨和无常的哲学思考。
  1. 作者简介
  • 张穆简介:张穆(1607—1688以后),字穆之,号铁桥,广东东莞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擅长诗歌,还精于画马及击剑。他早年曾在吴中往来,并与多位名人士子结为朋友。后来归隐罗浮山,晚年仍保持旺盛的活力与创作热情。
  1. 作品影响
  • 文学地位:《江上见芙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被后世传颂,成为研究明代文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文本。
  • 文化意义:该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思考。它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状态的反思。
  1. 现代价值
  • 教育意义:在现代教育中,这首诗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材料,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历史背景。
  • 心理启示:诗中的孤独与寻觅主题,可以为现代人提供心灵的慰藉,帮助他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惑。

《江上见芙蓉》不仅展示了张穆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生活与社会风貌,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关推荐